Total Pageviews

Sunday, November 28, 2010

一勞永逸解決華小電腦班糾紛 林清隆



華小家長與學校電腦班的糾紛頻頻發生,甚至鬧到對簿公堂。今年已有兩宗,年初發生在甲洞帝沙再也華小,年底則出現在首都市區內的州立華小,同樣是學生家長不滿校方向學生收取不合理的電腦班費及其他。
反觀霹靂州不少華小,只向學生家長征收象征式電腦費,家長都樂意繳費,讓兒女參加電腦班。其課程多數安排在正課內,全由校內老師分擔教導,一切進行得順順利利。看了他們的電腦教學模式,你就會明白。
以往教育部實行“英文教數理”政策,曾花費巨款供應各式軟件給全國中小學,這些都是政府聘請電腦專才和傑出的老師合力開發。
養肥軟件供應商
不少霹州華小電腦班利用這些優良電腦輔助教材,作為學科互動教學,無需浪費一分一毫。這樣就不必花費家長血汗錢,養肥電腦軟件供應商。
電 腦班委員會也購買今日最受歡迎與通用的應用軟件,如MS Office,供學生學習。它是時下最廉宜、易學的中英文兼容軟件。初小班可學習使用其中有趣的上色與繪圖,如Paint及簡易文書處理的 Notepad;高小班則可以教導中級文書處理、Word或報表,如Powerpoint。
各縣教育局經常主辦MS Office在職訓練班,勝任教導MS Office的在職老師比比皆是。華小電腦班根本不必再花大筆“冤枉錢”求助電腦公司。
此外,在優秀的高小班,老師可以教導網絡基本知識。五六年級的學生,不但會利用網絡搜尋浩瀚無疆的知識與資料,增加見聞,也會建立自己的郵箱,甚至部落格,上貼或下載文章,抒發心聲或與親友通訊。
徵求善長當贊助
上述電腦教學模式,涵蓋三大教材,即:1)互動輔助教材;2)應用軟件教學;3)網絡知識,不但可奠定小學生電腦知識的基礎,也不必依賴電腦公司供應軟件與師資。從此,校方無需每月再向家長收取昂貴學習費。相信每位家長會樂意每月繳納三或五令吉,充當電腦維修與電費。
至于電腦室的未來提升計劃,華小董家教及校友會可征求社會賢達善長仁翁當贊助人,或尋求國州議員撥款協助。在電腦班順利進行之際,同時徹底解決因收費引起的糾紛。
為何其他華小電腦班不如法炮製?為何一再讓許多熱愛華校,堅持送子女到華小就讀的家長,每年都煩惱昂貴的電腦學習費,怨聲載道?
筆者殷切希望校方、家長與董家教達成共識,原則上同意別再陷入唯利是圖電腦商的陷阱,共同為發展電腦班尋找對策。家長不必承受經濟壓力,最終受惠者將是我們的下一代。

(2010-11-28 中国报)

Sunday, November 14, 2010

栽培“準諾貝爾獎候選人”? 林清隆



不久前,老同學捎來一則電郵,其內容與諾貝爾獎有關,現節錄如下:
秀蓮是個喜歡思索的小學生。有一晚,她突然問:媽媽,什么叫諾貝爾獎?
媽媽:那是現今世界的最高榮譽獎。
秀蓮:諾貝爾獎有給獎狀嗎?
爸爸說:不僅有獎狀,還有獎金。
秀蓮說:我只要獎狀。
媽媽開玩笑說:別忘了給媽媽獎金,哈!
秀蓮再問:媽媽,你得過諾貝爾獎嗎?
媽媽:沒有。
秀蓮:爸爸,你得過諾貝爾獎嗎?
爸爸:沒有。
媽媽:我們家沒人得過諾貝爾獎。
秀蓮:我能得諾貝爾獎嗎?
爸爸:沒問題,通過我的計劃,加上你的努力,就有希望得諾貝爾獎!
由此可見,現在的小學生已胸懷大志,要贏取諾貝爾獎,她的爸爸又有栽培她的計劃。贏得諾貝爾獎,可以光宗耀祖,就是這么簡單嗎?
無獨有偶,早前消息傳出,高教部副部長拿督賽夫丁在國會說,政府已有栽培學者贏取諾貝爾獎的計劃,但不能確保需花費多長時間,才能達成目標!他進一步說,要贏取諾貝爾獎不簡單,但政府有至少一名諾貝爾得獎者的目標。
雄心勃勃大計劃
此言一出,全國嘩然,尤其學術圈子更引起轟動。有人揶揄:高教部實在“高瞻遠矚”,竟然不落人后,構思這么破天荒的“偉大”計劃。將來計劃順利完成,有學者捧了諾貝爾獎,就能一掃本地大學擠不進世界大學排名榜200強之恥。
高教部有這一番雄心勃勃的大計劃,也難得高官有如上述爸爸那般愛子心切,體現了愛民如子的精神,怎不叫人感動?可是,他卻沒有進一步說明高教部的大計劃,豈不叫人們產生一連串不解迷思?
人們都在猜測這計劃的具體內容,是不是又是花費納稅人以億萬令吉計的大計劃?倘若花完了巨款,又不能保證大馬人能拿到諾貝爾獎,甚至連一個有資格被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也沒出現,屆時要如何向全民交代?
另一方面,每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委員會頒發的諾貝爾獎有5項。我國栽培學者贏取諾貝爾獎的計劃,要專注哪一項?我國要栽培的“准候選人”,是科學家、作家,還是致力世界和平的人?
以我國的教育制度及科研環境,是否有可能培養世界一流人才,這更是個必須解決的大前提。
何況在當前人才嚴重外流的情況下,我們還有多少天生智力出眾,積極努力工作,有遠大抱負的人能異軍突起?還有,我們的大學有先進設備,及豐富知識架構的研究所嗎?
倘若缺乏上述條件,高教部就不必推展任何無望的“栽培學者贏取諾貝爾獎計劃”,免得浪費人民的納稅錢。
(中国报11月15日)

Tuesday, November 2, 2010

掀开我国教改面纱 ●林清隆



我国独立以来,教育制度一而再,再而三改变,从转变媒介语到课程纲要,改革的次数堪称一绝。

美国现代教育专家哈夫罗克教授(Dr.Havelock)对“教育改革”作如此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

既然教改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依归,就必须靠革新与改进去完成,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目的。

因此,在改革方案出炉前,教育部必须结合家长、学校老师、教育专家、学者、教师职工会代表及社会人士的智慧与经验,从长计议,革除当前教育弊病,提高学生们的素质。

本来国民教育要健全发展,根本要靠改革。教改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快乐求学与追求未来的幸福着想。可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非如此。

三番四次教改劳民伤财

教育部的决策人很多时候仓促行事,不但政治化教育课题,也抛不开源自种族情绪的议程,乖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因此,多次的教改发展影响国库支出与多元社会和谐,包括学生甚钜。

让 我们回头瞧瞧50年来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演变。自从1965年实行敦拉萨教育报告书后,各政府中学一律英语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又全面改用国语媒介 语;于是,高中考FMC到MCE,最后变成了SPM,初中会考也从LCE变SRP到PMR。到了马哈迪掌权时代,中小学的数理改为英文教学,直到今年, 小学数理又回归母语教学,而中学数理则改为国语教学。不久前,政府又议决2016年废除PMR,以校内考试取代。

在转变媒介语的过程,自然又三番五次进行各科课程纲要的改革与修订。于是,我们见到了数理科的大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时,中学数学被现代数学取代,以及推出综合科学来代替普通科学,可是,实行了不到十年,又跑回原路。

最显著的改变是现代数学内一些比较复杂的课题,如:集合论、基础向量运算、中级统计分析计算等等都推入中四/中五课程,据说,是要迁就某些跟不上程度的学生。

同时,政府当年也曾花费上亿元实行“综合中学”计划,当时数以万计的工艺科作业场、农科园地及用具与家政科的缝纫与烹饪室,建立在各大城小镇的综合中学内,不足15年,这种学校也再转型为普通中学。

还有,本来已在试验阶段中特选的精明中学也胎死腹中,一切实行计划的开销也跟着泡汤了。

学生疲于奔命压力倍增

随后,在KBSM制度下,生活技能科、道德科、公民科与卫生教育科(附在体育课)被引进了中学课程内,同时,历史科也成了中四/中五文、理与商班学生的必修课……。

现在教育部又规定将在2013年起,大马教育文凭(SPM)考生必须在马来文及历史科目考获及格,才能获得文凭。这种种突如其来的措施,无异令可怜的中学生负担百上加斤,精神压力倍增,怎不叫他们忙于疲命,视读书为畏途呢?

在小学方面,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耗费亿万元实行了短暂而无效的3M制,后来又转为小学综合课程。同时,举办了三五年的小三评定考试也停止不办了,其中劳民伤财自不在话下。

此外,大约六年前,教育部为了加强小学阶段的电脑教学与行政管理,也曾在一些被挑选的乡区小学设立一套空中网络(Skynet)计划,其费用不菲的硬体设备和培训老师都已完成,可惜,这项计划又被搁置了,如今只剩下巨大的圆型接收器展示在一些校园内,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全球最佳大学梦幻难圆

本来,几十年来推行各种不同类型教育改革原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技能与提升知识水准,可是,学生最后却变成只会应试能力的“机械人”。他们并非只应付主课如语文、数学、科学,而是必须浪费宝贵时间及精神去兼顾公民、生活技能、历史、道德及卫生等科。

现今中小学无能专注培养语文及文学创作人才;或精通数理的学生,因为天才或庸才都得学习拉拉杂杂的学科。更糟的是,教育部官老爷高估的可怜莘莘学子要承受这么大压力,也是造成学生逃课与辍学的主因。

综 观上述的各种朝令夕改似的教育改革政策,可说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殊不知何年何日,我国中小学才会有健全良好的教育体制, 可以培养有素质的中学毕业生,进入我国大学发挥他们的才华,否则,高教部日月期待本地大学挤入全世界200排名榜内;或出现诺贝尔奖得奖者将是遥遥无期的 诸多幻梦了。
(2010/11/3 南洋商报焦点论衡)

年邁退休公務員的及時雨 ● 林清隆



2011年財政預算案,其中一大喜訊是所有54級以下的公務員,可享有500令吉特別財務援助,包括合約公務員和退休者,援助金將在今年12月發放,以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眾所周知,公務員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以其退休前最后薪金X服務月數(最高為30年或360月)X600份之一。 雖然前兩年,政府開恩調整增加7%養老金之外,也把服務年數由25年增長到30年來計算。可是,以往公務員退休前的頂薪很低,因此調整后的養老金仍然有限。
在目前,有很多年齡超過70歲的退休公務員,每月領取低于1000令吉養老金。他們屬于勞工組及低學術資格公務員,如助理護士、低級警員、書記、B1/B2級老師等等。
為生活繼續奉獻
因此,隨著物價騰漲,生活費用不斷提升,國內許多年邁退休者陷入經濟困境,處境可憐。他們時常面對財困,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如果他們還有孝順兒女資助,則另當別論。
于是,一些身體健康的退休老師或文員,為了生活不得不“東山再起”,跑到鄉團、會館及神廟當座辦或文書,有些則進入補習中心服務;也有不少退休警員拼了老命,也得當公寓、銀行或商場保安人員。他們犧牲了退休的安樂生活,繼續奉獻,燃燒剩余的生命蜡燭。
雖然500令吉特別財務援助不是大數目,卻帶給不少公務員“驚喜”,尤其是年邁孤獨的退休者,更如久旱逢甘露,笑逐顏開。
由于財政資源有限,政府在今年不能支付一個月花紅給公務員。但兩次派發500令吉特別財務援助給公務員時,沒忘了年邁而需要緊急援助的退休公務員,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算是仁至義盡。
倘若有一天,中央政府也模仿檳州民聯政府,派發援助金給全國老人,包括非公務員,那就更造福不淺啦!
(中国报十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