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June 11, 2013

正视国民型中学的贡献



(写于母校欢庆50周年前夕)
正视国民型中学的贡献


目前,有多种中学供小学毕业生选择,即国民型中学、华文独中、国民中学、玛拉中学、军事学院、国际学校及私立大学附属中学等。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有96%的华裔家长把孩子送进华小,而华小毕业生中,则有70%进国民型中学就读,20%进國民中學,10%到独中就读。 由此可见,倘若华社漠视国民型中学的现况与发展,也就是忽略了华社未来主人翁的前途。
其实,国民型中学与华文独中都是华人子弟的教育摇篮。尤其是前者,50年来为国家与华社造就了数不尽的通晓三语的人才,如中小学师资、华文媒体人及其他专业人才。
虽然国民型中学 是接受政府津贴的巫文媒介学校,可是它依旧保持华校特征。由于 学生来自华小,形成了讲华语的校园, 而华文书写的标语、校规、谚语与人生隽言也到处可见。
目前,国民型中学不缺‘人在国中,心系华教’的正义掌校君子。他们强制来自华小的学生必须进修与报考华文。此外,也有不少任劳任怨的华文科任老师认真教导,也很尽职担任华文学会的顾问,负责监督与策划学会活动。于是,我们看到了国民型中学全年都有进行班际、校际、全国,甚至国际的华语演讲、华文写作、华语戏剧及华文常识等等比赛。
更令人鼓舞的是,国民型中学有不少课外活动,在发扬中华 文化方面也扮演积极的角色。如: 华文学会举办各种佳节欢庆活动,如:新年、元宵、清明追思会、端午节、中秋、重阳、冬至等等;舞蹈学会除了训练舞蹈员,也在华社各社团呈现华族民间舞蹈表演;校内佛学会积极进行弘法,推广佛学、佛书推荐等工作。在 华乐团与歌咏队里、学生除了认识中华名曲,也有机会学习弹拉扬琴、古筝及二胡等乐器。
目前,大部份华裔家长(包括许多受英文教育者)一窝蜂送孩子到国民型中学求学,除了基於经济因素外, 也因这儿有学习华文华语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大好环境。
综观上述国民型中学对华社诸多的贡献,华社各界必须正视它未来的稳健发展与确保它永不变质之外,并且支援全国国民型中学发展理事会提呈教育部的10大訴求,  尤其是下列几点:1)每周必须至少有5节华文授课时间。2)掌校的正副校长必须是受华文教育者。 3)有实权的董事部,他们的决策不受官方干涉。
(11-6-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

Tuesday, June 4, 2013

平息关中纷争的途径




                
自从关中批文被公开,华总与董总双方各执一词,,让华社中人无所适从,也给华人知道一些真相。事隔多月,现在纷纷攘攘的关中纷争应该寻找圆满落幕的途径了。
          众所周知,处理华教诸多棘手问题向来都是由董总与教总(简称董教总)联手解决的。这回申办关中课题,教总与董总意见不合,早早就分道扬镳,最后竟然由华总插手(有人说是越俎代庖),结果却得来一份‘货不对办’的批文。
犹记得,30 年前,有一来自国民型中学高三(F5)学生曾经报考独中统考;也有另外一批考不到SPM 的国民型中学学生,为了要赴台深造,当时获准进入独中高三班进修,然后考取统考文凭。
后来,消息传开来,董教总发现这种投机取巧的行径,对独中招生产生影响,随后便禁止了。
当年,董总已经全盘拒绝国中生与统考挂钩,如今怎么可能出尔反尔,授权‘非独中’举办独中统考呢?
也许,华总诸人与关中候任正副校长不知这陈年往事,他们依然一边手执‘以巫文媒介语开办中学’的批文,一边叫嚣关中要考统考与采用独中课本,这种自欺欺人行径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华总诸人还在抱着‘等待榴莲掉落‘的渺茫希望,而挂在嘴边总是那么一句:“边做边厘清”。他们认为只要按照KL中华独中模式去办学,关中就可成为名正言顺的双轨制独中。
也许,华总这班生意人忘了今日的独中是由昔日的华文中学分裂而成。上世纪60年代,为了得到政府资助,各地华中纷纷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其它不赞成改制的就另外设立华文独中。1966年,首都中华中学也是一分为二,衍生了中华独中与中华国民型中学。当时成立的中华独中只需准证,根本就没有诸多限制的批文这道‘墙’。
其实,独立以来,政府推行单元教育政策,从来不曾与任何一方妥协让步的。由此可见,关中批文分明已成定局,怎会得到修改呢?董总领导人已经心知肚明,不再提批文,索性计划申办另一间独中分校。
既然关中事件已到此地步,为何华总不能依据手上得来不易的批文开办国民型中学呢?难道国民型中学不吃香吗?其实不然,让咱们比一比,全国有81间国中,其学生人数却比60间华文独中多了几十倍。
倘若华总肯承认‘以巫文媒介语开办中学’的批文,不但可解决关中纷争,也能在关丹成立一间一流国民型中学,肯定会办得比北海钟灵二校或大山脚日新分校更出色。因为它有华总班底富豪当任董事为靠山,建设堂皇校舍结合现代化设备,它将广受华人家长欢迎,准定不会有招生难题。
不过,要吸引华小毕业生,关丹中学必须具备下列国民型中学的特征:1)每周必须至少有5节华文授课时间。2)掌校的四位行政人员必须是受华文教育者。3)具备发扬中华文化的课外活动。4)良好的学习环境。5)有实权的董事部,他们的决策不受官方干涉。6)重金聘请来自各方的优质老师。
其实,国民型中学与华文独中相比,各有特色,都是华社子弟的教育摇篮。虽然一些独中采取半中半英课本(史地用华文,数理用英文),泰半华文独中是纯华文媒介的。它的特点是数理水准高,史地内容丰富,容纳环球历史地理。缺点是家长必须每月负担RM200RM300学费。国民型中学则全面免费。
有朝一日,当关丹中学的行政与教学发展上了轨道,董事会也可向政府申请 拨款与全津贴。倘若成功,届时,在欢庆之余,再来易名仪式,把关中改名为华总中学或方天兴中学,借以表扬他们多年来的功劳,不亦快哉?
(  4-6-20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

筛选与培训优质老师之正途




最近,第二教长透露:為提升我国的师资素质,今后师范学院和国立大专教育系学员,在毕业后必须通过教育部筛选,证实表現良好才可担任教師。
这建议简直是本末倒置的荒谬作法。学员既然可以顺利毕业,已证实他们有足够学识与能力当教师。毕业后才来筛选老师,岂不是质疑受训老师多年努力的成果,也同时否定了师范与大专教育系的评估系统吗?何况,刚执教的新老师无端端要承受来自教育部的压力,为筛选一事而惶恐度日,战战兢兢上班,他们如何能安心教导学生?
其实,筛选教师的工作应该在受训期间逐步严格进行。受训三年期间,每年都有一两个月的教学实习。以往,只有学院讲师负责观察与评估学员的表现。近年来, 教育部指示各中小学必须委任多名资深老师成为个别实习学员的督导老师,而且每个星期都要举行与受训老师交流的检讨会议。
通过多次交流会,受训学员不但获取督导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指导,从而纠正自己的弱点与错误。同时,多位督导老师分组评估学员表现,也可摒弃个人偏见。
 师范学院和国立大专教育系每年有数次校本测验或考试,以鉴定学员所学的各科学术水准。三年累积学术成绩配合教学实习的表现评估,再加上学期末的总评审,就足以分辨学员的良莠优劣,也是筛选师资的确实凭据。
倘若学员达不到師范学院或大专教育系规定的指标,而被令补考、留级或退学,那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这也是最公平的筛选结果。如今,倘若教育部要腰斩已苦读数年的毕业生,这将是教育史上破天荒的怪事。
试想,毕业后筛选的标准又将如何去设定与进行?教书行业不比其它行业,要做到公正不阿的客观评估,必需考虑很多内外在因素,比如好老师必须具有健全人格、学识修养、责任感、教学热忱与乐业敬业的精神,才能成为学生的典范,从而带动学生努力认真 求学。
目前,教育部不断鼓励文凭级老师深造,自我提升为学士级老师,以达致高素质老师的目标。此外,教育部也时常举办优化师资的培训班,  老师可从中掌握新教学法,提升教学能力。这两项措施才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正途。
家长及各界人士都希望见到教师素质提升,当局必须推行明智与有效的计划,才能加速造就优质教师和杰出学生。无论在职场或发展国家,他们都是建国生力军。
3-6-2013  星洲日报/言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