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关中批文被公开,华总与董总双方各执一词,,让华社中人无所适从,也给华人知道一些真相。事隔多月,现在纷纷攘攘的关中纷争应该寻找圆满落幕的途径了。
众所周知,处理华教诸多棘手问题向来都是由董总与教总(简称董教总)联手解决的。这回申办关中课题,教总与董总意见不合,早早就分道扬镳,最后竟然由华总插手(有人说是越俎代庖),结果却得来一份‘货不对办’的批文。
犹记得,30 年前,有一批来自国民型中学高三(F5)学生曾经报考独中统考;也有另外一批考不到SPM 的国民型中学学生,为了要赴台深造,当时获准进入独中高三班进修,然后考取统考文凭。
后来,消息传开来,董教总发现这种投机取巧的行径,对独中招生产生影响,随后便禁止了。
当年,董总已经全盘拒绝国中生与统考挂钩,如今怎么可能出尔反尔,授权‘非独中’举办独中统考呢?
也许,华总诸人与关中候任正副校长不知这陈年往事,他们依然一边手执‘以巫文媒介语开办中学’的批文,一边叫嚣关中要考统考与采用独中课本,这种自欺欺人行径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华总诸人还在抱着‘等待榴莲掉落‘的渺茫希望,而挂在嘴边总是那么一句:“边做边厘清”。他们认为只要按照KL中华独中模式去办学,关中就可成为名正言顺的双轨制独中。
也许,华总这班生意人忘了今日的独中是由昔日的华文中学分裂而成。上世纪60年代,为了得到政府资助,各地华中纷纷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其它不赞成改制的就另外设立华文独中。1966年,首都中华中学也是一分为二,衍生了中华独中与中华国民型中学。当时成立的中华独中只需准证,根本就没有诸多限制的批文这道‘墙’。
其实,独立以来,政府推行单元教育政策,从来不曾与任何一方妥协让步的。由此可见,关中批文分明已成定局,怎会得到修改呢?董总领导人已经心知肚明,不再提批文,索性计划申办另一间独中分校。
既然关中事件已到此地步,为何华总不能依据手上得来不易的批文开办国民型中学呢?难道国民型中学不吃香吗?其实不然,让咱们比一比,全国有81间国中,其学生人数却比60间华文独中多了几十倍。
倘若华总肯承认‘以巫文媒介语开办中学’的批文,不但可解决关中纷争,也能在关丹成立一间一流国民型中学,肯定会办得比北海钟灵二校或大山脚日新分校更出色。因为它有华总班底富豪当任董事为靠山,建设堂皇校舍结合现代化设备,它将广受华人家长欢迎,准定不会有招生难题。
不过,要吸引华小毕业生,关丹中学必须具备下列国民型中学的特征:1)每周必须至少有5节华文授课时间。2)掌校的四位行政人员必须是受华文教育者。3)具备发扬中华文化的课外活动。4)良好的学习环境。5)有实权的董事部,他们的决策不受官方干涉。6)重金聘请来自各方的优质老师。
其实,国民型中学与华文独中相比,各有特色,都是华社子弟的教育摇篮。虽然一些独中采取半中半英课本(史地用华文,数理用英文),泰半华文独中是纯华文媒介的。它的特点是数理水准高,史地内容丰富,容纳环球历史地理。缺点是家长必须每月负担RM200至RM300学费。国民型中学则全面免费。
有朝一日,当关丹中学的行政与教学发展上了轨道,董事会也可向政府申请 拨款与全津贴。倘若成功,届时,在欢庆之余,再来易名仪式,把关中改名为华总中学或方天兴中学,借以表扬他们多年来的功劳,不亦快哉?
( 4-6-2013 南洋商报/言论版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